(來源: 經濟參考報)
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分公司1.4萬員工剛剛度過了一個舒心年。
2017年,這家連續12年累計虧損445億元的老國企打了個“翻身仗”。依靠系統性改革調整,公司盈利3億元,同比增利40億元,利稅同比增長60個億,一舉摘掉特困企業的帽子?!捌髽I不消滅虧損,虧損就要消滅企業”——這一長期鳴響在員工耳邊的刺耳警報,而今被“建設有實力、有活力、有競爭力的特色煉化企業”的新目標所代替。
像遼陽石化這樣“十年困境、一朝突圍”的例子,在過去一年東北地區國有企業的整體逆轉中頗為典型。
近年來,東北國企的“保生存”之戰如火如荼。隨著結構調整、創新驅動、強化管理等舉措扎實推進,一批企業生產經營迎來反轉,成為東北經濟企穩回升中的領頭羊。
發軔于優化供給的國企改革正在走向縱深。從“保生存”向“謀發展”跨越,東北國企剝離移交歷史遺留包袱,健全人事、干部、薪酬三項制度,吸引戰略投資者實施混合所有制,聘請外部董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……一系列深改步驟逐步鋪開。
業內人士認為,在國有經濟占比較重的東北三省,此項啃“硬骨頭”、驅“攔路虎”之舉,有望為振興發展開辟一方新空間。
瞄準市場謀突圍 供給側改革顯“上拉效應”
在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(下稱“哈電”)發電設備監測中心的顯示屏上,機組振動擺度、發電機性能等發電機組運行的關鍵數據不停閃爍?!案鶕@些數據,技術人員可為數千里之外的三峽機組遠程診斷?!惫姷墓こ碳夹g人員介紹,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傳統重型裝備業,實現遠程診斷服務,是近期哈電為三峽、向家壩及溪洛渡電站用戶機組提供的全新服務。
從產品制造商向現代制造服務提供商轉變,是哈電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努力之一。過去幾年,哈電根據市場需求,開辟電站工程總承包、電站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、水利和農業機械設備的代理采購、財務金融等服務,目前服務業銷售收入已“三分天下有其一”,有力抵御了傳統制造業下滑的壓力。
“窮則變,變則通”,面對前幾年傳統重化工行業的集體困境,東北國企在中央部署下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圍繞市場需求提質增效、擴大有效供給,在求新求變,務實突圍中打開一片新天地。
吉林化纖集團以技術創新和新品開發作為供給側改革主線,針對紡織原料市場常規產品過剩,但功能性、高性能產品卻存在很大缺口的結構性問題,公司對傳統產品人造絲進行優質化升級,對規模產品腈綸纖維開展差別化調整,并圍繞粘膠纖維、碳纖維、竹纖維等新品種實施產業鏈一體化延伸。
2017年,承擔集團主業的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.98億元,同比增長57.6%,實現利潤額同比增長163.33%。公司黨委書記劉宏偉說,老國企不能“一條道跑到黑”,產品“走對路”才有出路,這幾年公司主導產品的毛利率、產銷率、新產品的貢獻率等指標均有大幅增長,“企業圍繞市場搞供給,看來得到了市場的回報?!?/span>
當企業內部的調整轉型遇上傳統工業的市場轉暖,東北國企盈利能力明顯增強。2017年,遼寧省國有資產利稅率超過20%,僅前10個月,納入財務快報統計口徑的181戶省屬及各市重點企業就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921.6億元,同比增長13.3%;實現利潤總額104.9億元,同比增利83.1億元;上繳稅費297.1億元,同比增長25.9%。
黑龍江省地方國企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077億元,同比增長8.9%,利潤總額增長547%。在吉林,一汽集團、吉化公司、吉煤集團去年產值分別增長10.6%、19.5%和35.1%,一批大型國企強勢增長,帶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.5%。
有人做“加法”,也有人在做“減法”。過去兩年,遼寧阜新礦業集團關閉了本地7座煤礦中的6座,退出產能930萬噸,涉及職工3萬余人。集團一位高管表示,資源瀕臨枯竭、開采成本攀升,如果不在國家去產能政策的支持下退出,以后集團的負擔可能更大。去年,經瘦身健體的阜礦集團將主要精力轉向開發域外的優質產能,在化解歷史包袱的基礎上略有盈余,企業脫困邁出一大步。
過去一年,遼寧省、吉林省、黑龍江省初步測算的經濟增速達到4.2%、5.3%、6.4%,這是東北三省經濟面對巨大壓力以來,首次實現全年同步向好。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認為,這表明老工業基地淘汰落后產能,追求轉型升級的努力正在奏效,特別是分量較重的國有經濟領域,其效益回升在東北經濟整體企穩中功不可沒。
破除機制束縛 重塑企業“暢游”市場的動力源
在收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“紅利”的同時,一些國企面對深度調整轉型的“天花板”,開啟了體制機制變革的步伐,重塑企業得以暢游市場之海的動力源。
去年摘掉“虧損王”的帽子,中石油遼陽石化分公司總經理白雪峰將公司做法總結為“加減乘除”一起做綜合施策:圍繞市場擴大有效供給做“加法”,精細化管理降成本做“減法”,以改革創新驅動做“乘法”,革除積弊做“除法”。而在這些“算法”中,白雪峰對體制機制改革的“乘法”最為看重。
過去,不少員工“挖門盜洞”要從一線轉去二線。去年公司打破延續多年的收入分配“大鍋飯”,將收入分配向效益好、責任大、風險多、技術含量高的崗位傾斜,通過合理拉開差距,崗位間績效考核獎最高相差3.1倍。僅此一招,遼陽石化就形成了穩定一線、人員由二線向一線流動的正向導向。
與之類似,虧損壓力正讓東北更多國企加速邁開體制機制改革步伐。黑龍江省國企力推“三項制度”改革,通過形成“干部能上能下、收入能多能少、職工能進能出”的通道,去年黑龍江省國資委所屬的14戶出資企業的在崗職工同比下降10.7%,在崗職工工資支出總額下降3.6%。
中國一重集團實施人事制度改革,集團先后對各單位總經理、副總經理、總會計師等278個崗位進行內部市場化選聘;同時暢通人員分流的“出口”,精干職工隊伍,管理人員在職工總數中的占比由11%降至6.2%。集團人力資源部部長張百忠說,通過變“相馬”為“賽馬”,形成能者上、庸者下的格局,極大激發了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,有效克服了“大企業病”。去年,中國一重結束連續24個月持續虧損,實現了訂貨、回款“雙120億”的目標。
減少管理層級、轉換經營機制、落實崗位職責,也成為困境之中不少國企的努力方向。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無縫鋼管廠是鞍鋼集團一家特困企業。從2016年年初起,鞍鋼與無縫廠管理團隊簽訂協議,由后者繳納保證金對工廠實施承包經營。經過連續兩年承包,這座誕生于“一五”時期的老廠重現生機:2017年全廠減虧3億余元,其中扣除市場漲價因素,減虧額度超過2.4億元。
承包經營給企業帶來了不小變化。廠長白喜峰說,過去人事權、采購權、銷售權等都在上級手中,工廠幾乎是執行任務的生產車間,“放不開手腳,自然也就沒有了積極性和主動性”。改革后,無縫廠憑借獨立的人事任免權推進崗位優化和勞務工清理,全廠減員超過三分之一。在無縫廠熱軋第三作業區,值班作業長金鑫一年前牽頭組建生產突擊隊,僅用25人就能完成過去51人班組的工作任務。金鑫表示,“現在我們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,雖然更忙更累了,但每月收入增加千元以上,大家干勁十足?!?/span>
東北國企再出發 將有更多綜合改革“靴子”落地
去年年底,遼寧一則大手筆的資產重組在全國航運界頗受關注。上市公司大連港、錦州港、營口港分別發布公告,宣布遼寧三大港口集團已納入省國資委統一管理。根據規劃,遼寧三大港口集團重組整合后,將整體對外吸引戰略投資者,并引入全新體制機制提升國際競爭力。
事實上,除了國有企業自身在改革、調整中的努力,東北三省對國資國企的發展路徑也有頂層規劃,眾多系統性、綜合性改革措施已在有條不紊地實施。
遼寧省將黨政機關下屬的經營性事業單位納入國資系統統一監管,目前已在省市兩級組建省交投集團、水資源集團等79戶企業集團,并建立健全了現代企業制度,盤活處于“沉睡”中的國有資產超3000億元。遼寧省還堅持市場化手段,以增量為主,積極吸引各類資本參與國企改革,過去5年共吸引各類資本1700億元,截至去年底,省屬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面達到50.7%。
吉林省以頂層設計完善形成國企改革政策文件體系,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導向調整優化資本布局結構,以扭虧增盈為目標分類推進國企改革攻堅,以轉變職能強化監督為重點提升國資監管效能,以從嚴管黨治黨為統領全面加強企業黨建工作。在去年上半年省國資委監測的19戶國企經濟運行初步遏制了總體下滑態勢后,2017年9月,吉林省確定了省屬企業三年脫困的攻堅目標,每戶企業“一企一策”,均制定了計劃書、施工圖。
處置“僵尸企業”,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配套改革也在鋪開。按照中央要求周密部署,東北三省力推“三供一業”分離移交,截至2017年10月底,遼寧省45戶駐地央企的486個項目中,已有461個簽訂了分離移交協議,有301個完成了移交;7個省屬企業的74個項目中,已簽訂分離移交協議56個。而在此項工作開展較早的黑龍江省,除了大慶油田和哈爾濱鐵路局外,省屬企業和駐省央企已大部分完成“三供一業”分離移交。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說,解決歷史遺留問題,清理“僵尸企業”,有利于國企輕裝上陣,專心主業,可謂國企振興發展的減負清障之舉。
2018年剛剛起步,東北三省就部署了周密的國企改革計劃。遼寧省將抓住大宗商品價格上漲、重點企業效益改善的窗口期,推動國有資本優化配置,推進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、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,抓好國企混改試點,加快廠辦大集體改革,力爭使這一沉寂多年的老問題在兩到三年內全部解決……
黑龍江省國資委主任韓冬炎介紹,省國資委在過去兩年完成33戶國企混改任務的基礎上,今年將繼續從省屬企業、市(地)企業、駐省央企三個層面加快推進,在省屬企業中,省國資委選擇部分出資企業開展集團層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,積極推進出資企業二、三級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,今年省屬國有企業要完成15戶子公司混改。
長期關注東北振興的經濟學家常修澤認為,東北國企總量多、包袱重、情況復雜,改革任務十分艱巨?!案唧w措施比起來,東北地區還需營造有利于改革的寬松環境?!彼f,這離不開在思想層面要樹立敢改革、真改革的意識,落實產權制度打破國企與民資混合的隱性障礙,構建容錯機制讓改革者消除顧慮等。
版權所有:吉林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
地址: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自由大路4433號
郵編:130033
聯系電話:0431-82531569
技術支持:浩維數字媒介研究所
版權所有 吉林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吉ICP備 17000378號-1